中大研發新系統 可透過手機app實時監測渠道情況

Net+

發布時間: 2018/06/20 17:44

最後更新: 2018/06/20 19:38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獲創新科技署資助840萬港元,花兩年時間研發大規模地區無線排水實時監測實驗系統。(詹偉杰攝)

香港的渠道縱橫交錯,渠務署一直都要花大量人手,冒險進入沙井檢查。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獲創新科技署資助840萬港元,花兩年時間研發大規模地區無線排水實時監測實驗系統。現時九龍灣一帶百多個渠蓋,已放置上述監測儀器,渠務署人員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電腦,實時監察渠內各種有毒氣體及水位狀況,並收到警告,即時調排人手跟進。

負責項目的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副研究員韋大成指,以往傳統的無線傳輸技術,難以穿透14厘米厚的渠蓋,故不可能以無線方式監察渠下情況。然而,團隊發現將電流分佈於渠蓋中,再以渠蓋作為天線,可大大提升裝置的發射能力,令信號可傳輸至一公里內的基站。

目前監測系統可以分析渠內常見的3種有毒氣體,包括硫化氫、二氧化硫,及可燃氣體甲烷,亦可以監察渠蓋下的水位,令渠務署可更容易了解到渠道有否堵塞,或異常的氣體濃度。渠務署人員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及電腦實時監測情況,並收到警告。

目前監測系統可以分析渠內常見的3種有毒氣體,包括硫化氫、二氧化硫,及可燃氣體甲烷,亦可以監察渠蓋下的水位,令渠務署可更容易了解到渠道有否堵塞,或異常的氣體濃度。(圖片由中大提供)

韋大成表示,渠內的無線傳感模組特別採用低頻通信,以提高穿透能力;模組亦以低速率運作,降低功耗,令電池可維持至少一年壽命,減少維修儀器的次數。至於為何以九龍灣為試點,他指該區既有工業用地,又有住宅,可看到較多現象。

他續稱,渠務署對項目十分滿意,期望日後可推廣至如油尖旺等的舊區,因舊區的渠道規劃一般較差,渠道亦老化,故希望可更掌握區內水渠狀況。另外,水務署亦表示有意將系統套用至供水管道中,監察食水狀況。深圳水務科技公司亦欲引進系統,探測深圳市的水渠狀況。

更多本地大學發明,可看:

中大研發全球首部3D顯微鏡 揭青光眼成因

中大新編碼技術 實時傳送影片不起格

理大3年內為市區8,000棵樹裝傳感器 監測傾斜角度

科大製港首部無人車 成本$15萬